找到相关内容2452篇,用时4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讲记

    不修学之不讲为忧,足见讲学与修德并行,非徒资谈说而已。是犹一般之意义也。佛学更进於此,而以三学、四依为归。、思、修之谓三学,、了、义、智之谓四依。学须从入,闻者谓无倒了解。然学而不思则罔,思谓究竟思择(简择)。思而不修,亦难入道,修谓随顺现观也。如是循思而至现观,之寂相,亲切体验,无有间隔,然後得其真,斯尽其用矣。然如何使无倒思择而入现观耶?则应以四依为标准也。於真实了义之,如实解了...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3066678.html
  • 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

    波罗蜜,犹属名言,不可执名而妄生分别,故日即非般若波罗蜜。妙生引申佛说,显其了解佛意,至末时尚有能信受者,况当正法时而可懈怠不生惭愧乎。佛可其意,更告以经不怖,第一希有,谓无所得空而不惊怖,乃能...菩萨行如幻人所行,以善逢诸法实相,虽无有众生,而为众生行道;若有少可得,则菩萨行为徒劳,不成其为正觉。此去我障。次与《般若》实际品相当:实际即法性,菩萨行与实际相应,须亲近诸佛,性空教,然後行之不...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3166679.html
  • 金阁寺佛教简史

    来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五台山,卓锡于时当中国佛教首府的清凉寺,希望一睹文殊圣容。《文殊经》云:  若人文殊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超因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又《般涅槃经》云:  若文殊名,或见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称念文殊名者,设有重障者,不堕阿鼻极猛火处,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得无生忍。  因此,道义禅师和普守和尚一至五台山,便马不停蹄地朝拜五座台顶,瞻谒文殊灵迹,...

    肖 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0566783.html
  • 菩萨摩诃萨欲习相应当学般若波罗蜜

    诸法无有定性,无有定,以是故,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十八空、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  是菩萨非声、辟支佛,但亦观声、辟支佛法,欲以声、辟支佛道度众生故。复有人言:行声...力等亦如是。菩萨,自于菩萨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中住,住是中,若、若忆想、分别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中住,住是中,若、若忆想、分别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甚深微妙,亦是我分。是...

    智 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83067259.html
  • 永明延寿“禅净双修”之探讨

    (见性)才能成其妙用。 观其所唱导的万善众行中皆不离六度,有唱诵、礼拜、称名念佛、观想?观像念佛、念法、念僧、往生、行道、持戒、忏悔、灭罪、燃指烧身、舍身投岩、布施、坐禅、、勤求佛法、读诵大乘、...、强调凡夫可依佛的本愿力往生而成就无上佛道之依他力救济的净土思想。道绰(五六二―六四五)以“末约时被机观”唱导名号度生,虽一生造恶若得临终十念亦能往生净土之。善导(六一三―六八一)依《观无量寿经》...

    洪樱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5767355.html
  • 永明延寿《四料拣》的背景、意义及真伪问题

    西方。若参禅大悟。遂超脱轮回。尚去佛地极远。更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大悟。而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佛。何患其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皆汨没...如前说,则似一而分为二矣。 不然。 教中有於一乘道分别说三,永明之意在焉。 [ix]   明本认为:永明作《四料拣》论禅与净土,其立场是倾向于净土的,所以致使禅宗之徒不能不没有疑惑。于是有人反论:禅即...

    杨笑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5867356.html
  • 大乘菩萨心行与佛教女性观

    。龙女接着说:以你们的神力观我成佛,比这快得多。于是大众都看到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无量众生解悟得不退转,...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可分为佛、缘觉、声各所证悟的觉智。内中又以佛之菩提为最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则解作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萨为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略称,...

    杨孝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1167429.html
  •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

    如此愚人,多造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终乘宝莲花,...在人们看来那些业障深重罪大恶极的人,临终的时候称念佛的名号能够获得往生,好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其中并不简单,一定要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幸遇善知识为他说法,而且之后能够生...

    向 学 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4767526.html
  • 生圆次第(2)

    、无诚意而听。耳不听似倒扣的碗,无法输入知识;心不记如漏底的锅,上面进去,下面出来;心不诚,非为而专为观察上师的过失而来,就如碗不干净,注入的甘露也会变成毒液。  语不恭敬,指不仔细听上师传法,...与我们的无明有关,因此它容易处于一种混饨、下意识的状态中。在此中,我们要修行消除睡眠中的无明黑黯,进而认知其智慧,我们称之为“净光”或“光明”。这是我们在“那洛六”中所修的,而它正说明了我们在死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0167764.html
  • 试探北宋僧佛日契嵩释儒一贯思想

    三卷共三十篇,批评韩子议论“拘且浅”,且针对其“道与德为虚位”之言,曰:“既为虚位,是道不可原也,何必曰原道!”在(原教·劝书第一)中主要回应李翱的复性说,说是借自佛教,云:“谓李习之尝于道人惟俨...(孝论·明孝章第一)开宗明义云:“孝,名为戒,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契嵩认为要行儒家的孝道,就要先行佛家的戒—,戒孝合一才能实现儒家孝行天下淑世之理想。契嵩进一步强调“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而“...

    妙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4267857.html